由于疫情的影响,测体温成了人们生活日常中的一部分。浮动在35℃~37℃之间的体温让人疑惑:在以往的认知里,37℃才是人体的正常体温,为什么我们都变“凉”了?在本期视频中,我们来探索问题的答案。
首先,来看看37℃的标准是怎么确定下来的。
“37℃标准”是怎么来的?
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851年。
1851年德国内科医生卡尔・文德利希,在收集了2.5万名病人的腋下体温数据后。取其中间值,首次确定了人体正常体温为37摄氏度的数值。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37℃成为了在医学中衡量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处于正常状态的标准。
不过,近期的一项新研究表明,这个数字可能不再适用于现代人。
人类比一百年前更“凉”了?
据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期刊《elife》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,自19世纪以来,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,不到200年间,从37℃降到了36.6℃,也就是平均每十年体温下降了0.03℃。
他们对比了历史上三个时间段的数据。第一份数据来自两万多名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退役军人,他们的体温数据是在1860―1940年间测量的。另外两个数据来源分别为1971-1975年美国的健康调查以及斯坦福大学数据库内2007-2017年的数据。总样本量约为67万个。
对比发现,随着时间的流逝,人们的体温出现了明显变化。具体来说,2000年前后出生的男性,体温比19世纪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.59摄氏度。女性体温的变化趋势相似,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下降了0.32摄氏度。但,这是为什么呢?
为什么我们的体温在变低?
研究人员推测,原因可能与人类炎症水平降低及代谢率下降有关。
首先,人体炎症减少。炎症与体温变化密切相关,炎症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和细胞激素,它们使新陈代谢加速,体温升高。而医学进步使得慢性感染减少,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的平均体温低了一点。
九五裹药平衡疗愈以中医验方为基础,传统手工炒制,人药合一融为一体,切入皮肤,透皮呼吸,督脉给药任脉排毒,依据上病下治内病外治,远病近治,左病右治的中医八大法之首汗法的调理,远红外频谱舱打通全身经络达到调和气血,扶正祛邪,平衡脏腑的效果。